:江雨潼
:t
人们通常认为,战争是士兵间的殊死搏杀,很少意识到言辞和信息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翻开解放战争的历史,“口头战”同样激烈。国民党在这方面就颇有几分章法。傅作义的一封致解放军的公开信,便是典型例证。他在信中对大同战役的结果洋洋自得,丝毫不掩饰对曾经参加长征的贺龙、聂荣臻部队的不屑,这种自信背后确有凭仗在大同和集宁战役以后,他突然挥师南下,很快便攻占了张家口。
傅作义到底依靠什么手段拿下张家口?而大同、集宁战役为何被认为是日后变局的伏笔?
1946年6月,解放战争全面爆发。战争刚刚打响,张家口保卫战便成为我军初期挫折之一。很明显,这座晋察冀地区的核心城市,成为了国共双方争夺的关键。9月,国民党召集了两大主力部队,分东西两线向张家口发起强攻。
实际上,国民党的进攻意图并不难以察觉。我军对战局走势早有考虑,甚至制定了周密的防御计划。但傅作义出其不意的调兵手法让情况急转直下。
彼时,我军尽管已经确立了“战略撤退”,希望保存实力,主动寻求后续的战略转机,但在实际行动中,却依旧要尽力牵制国军、消耗其兵力。敌军的攻击分为东西两翼。大部分战斗首先集中在东线,我军判断敌军主力压上东线,于是投入更多兵力支援此路。
初期东线作战,解放军利用“疲敌战术”,取得了阶段性胜利,让对方节节败退。眼见第一波攻势被挫,国民党并未放弃前进脚步,正准备重新组织反攻时,却遭到了我军主动进击,东线国军无奈只能南撤。
尽管正面作战难以突破,但傅作义似乎一直在等着机会。当东线国军失利拖延,蒋介石只好让傅作义接过主攻张家口的任务,这正合他心意。
傅作义的计划充满心计。他表面上在西线部署重兵,实则只是一道障眼法。为营造大举西攻的假象,还特意调出主力分队示敌。我军被迷惑,将主要防御力量继续放在西线,而此时傅作义却巧妙地指挥精锐部队绕道北部长城,直插张北。不到六小时,张北县城失守。
傅作义接着趁热打铁,让北线部队继续攻势,持续制造西线是假主力的错觉,以期彻底分散防守重心。张北县城的丢失虽引起了解放军警觉,但我军仍未能准确判断主攻方向。傅作义随后发起对狼窝沟的进攻,取得了连胜。张家口的局势,被迅速推向极端不利的一面。我军这才意识到处于被动局面,只能选择主动撤出,以保存有生力量。1946年10月11日,张家口被傅作义部队控制。
综观整个攻城过程,傅作义通过灵活用兵和战术欺敌,几乎未费太大气力便赢得了城市。他还在舆论上“乘胜追击”,发布公开信,声言自己的部队将战无不胜。
张家口为之失守,是否只是因为我军在战术识破上失利?答案并非如此简单。追溯更早的战争背景,大同、集宁两场战役中的机遇未能把握,早已埋下后患。
1946年6月,毛主席提出“三路四城”作战方略。在北线的计划中,重心放在大同,其后推进平汉北段、太原。1946年7月,聂荣臻致电中央军委,建议首先占领大同,再继续向南进军。这一计划很快付诸行动。初期解放军攻势十分凌厉,仅用五天时间便占据大同周边诸多据点,进而攻入城区,持续将近二十天,占领了大量街区。
国军反应迅速。9月初,傅作义领兵攻卓资山,以保障随后的进军集宁。根据史料,傅作义分兵南中北三路,以平绥线为轴心,欲在集宁一役集中优势兵力,然后合围大同,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张家口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时傅作义同时以“和平谈判”为名,派员前往我军阵地交涉,试图麻痹守军。我军多少受此影响,没有察觉其全盘图谋。在集宁外围战斗中,解放军一度重创敌方,傅作义手下三大主力师溃不成军。倘若此时我军能够把握战机,迅速追击,极有可能彻底扭转战局。
遗憾的是,指挥层未能准确研判形势,错失绝佳机会。夜间,国军援军及时赶到,态势逆转。解放军形势急转直下,9月13日被迫撤离集宁,之前所向披靡的冲势戛然而止。与晋绥区合兵一处的局面泡汤,张家口则暴露于敌人合围之下。在此之后,国军从集宁与北平两路夹击张家口,最初的战略安排已被彻底打乱。
可以说,大同和集宁的失利,不仅未达预定目标,还让张家口陷入孤立。从更大层面来这直接关系到解放区西北与华北的战略走向。面对这样艰难局面,聂荣臻带领守军遵循上级部署,选择撤离张家口,为保存实力、寻求转机埋下伏笔。
傅作义的得意并未持续太久。事实上,贺龙、聂荣臻部队的顽强抵抗在随后的战役中让国民党难以再有胜机,这才是真正的较量所在。
参考文献:
[1] 罗亚.集宁战役若干历史问题研究[D].延安大学,2023.
[2] 吴耀明.聂荣臻与张家口的两次解放[J].党史博采(上),2020,(03):38-41.
[3] 夏明星,刘红峰,龚图文.细说大同集宁战役[J].党史博览,2015,(06):30-35.
[4] 高平.大同战役失利经过[J].党史文汇,2006,(07):40-43.
配资咨询,炒股配资官网开户,工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